战国侠义_第198章 人心恐惶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98章 人心恐惶 (第1/2页)

长平之战,赵国前后损失了四十五万人,无贵无贱,家家挂招魂之幡;
  人人佩哀亲之孝,整个赵国陷于悲痛之中。
  赵孝成王一连半月称病辍朝;
  赵括大败本可证明廉颇的正确,谁知他不但不高兴,反而大叫一声,吐血病倒;
  郭开是把赵括推上前线出力最多的主角,赵国上下自然对他恨之入骨。
  但他很有先见之明,听到消息就不知藏到那个老鼠洞里避风去了。
  激愤的百姓抓不到郭开,就把他的家毁成废墟。
  平原君虽然更是起用赵括的主谋。
  但他却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,反而天天穿一身孝服,乘着白马素车逐家安抚。
  吊唁时“其哭甚哀”,道歉自责的态度也非常诚恳。
  这样,反倒减轻了国民对他的怨愤,因而保住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威信。
  只有赵括的母亲对于儿子的死一声不哭,一泪不落,连招魂幡都不让在大门上挂。
  平原君向她致哀,老太婆摇摇头:
  “从他出征的那一天,我就已经不再拿他当活人了。
  只可叹四十万子弟尽受其累,终究还是老身没能尽力阻止他为将之过也!”
  平原君不禁垂泪长叹:
  “嫂嫂当时拼死苦谏之情犹历历在目,胜我却耳聋目盲、鬼迷心窍,置若罔闻以至丧师辱国。
  咎在赵胜,嫂嫂何过之有?”
  两行清泪沿赵母的脸颊淌下:
  “老妾虽曾阻拦,然赵括终究我生,赵王不以其败连坐家属,但百万人口的咒骂又怎能忍受?
  吾若不死愧对烈士的父母妻儿!”
  平原君还急于要到其他烈属家,并没有认真理解老太太所言之意,仍然用一句:
  “请嫂嫂节哀保重。”便告辞登车。
  赵母执意送出大门外,面对围观的群众,抽出匕首刺入左胸……
  赵母以死谢天下,不但消除了死难家属们对赵家的仇恨,反受到众人的悼念。
  从而保护了她唯一的孙子。
  不过赵王知道全国百姓已经恨透了赵括,为了保障他儿子的安全,还是偷偷接到宫中。
  但是因赵括战败有罪,他的儿子只能被罚没为奴,受阉割当了宦官。
  后来赵国灭亡,又被掠入秦宫。
  据说他就是那位“指鹿为马”、并导致秦二世胡亥弑兄自立,倒行逆施,终于亡国的赵高。
  但因没有历史记载,所以只能属于“传说”。
  长平之战,白起以伤亡十万的代价,歼灭赵军四十多万,是秦军战史上的最大胜利。
  但对白起来说,还不过是他大展宏图的一个前奏曲。
  他还要乘胜消灭赵国,然后、然后……
  直到使秦军的铁蹄所能到达之处,都列入秦国的版图,建立空前绝后的丰功伟绩!
  当然,经年苦战之后,部队需要休整,兵力物资也需要补充。
  一面上报秦王下一步的作战计划,一面进行攻打邯郸的各种准备。
  不必再做论证,谁都知道白起必要乘胜进击。
  而赵国的实力几乎损失殆尽,军械物资更是荡然无存,国库、民仓都已空得对不起耗子。
  更兼惨败之后,举国陷于悲痛惊恐之中,人无斗志,还能拿什么、怎样迎敌?
  赵孝成王此时又悔又急,心如油煎。
  形势如此严峻,不能总是以装病来躲避谴责,上朝后,就向群臣询问对策。
  怎奈群臣在庆贺赵括“连连大捷”时过于兴奋,已把话说尽。
  现在一个个的嘴上好像贴了封条,连眼睛也睁不开。
  直盯着手中的笏板,比“坐帐”的新媳妇还稳重。
  恰似那庙中的泥胎,面无表情,任赵王连连催问,就是一动不动、一言不发。
  气得赵王真想破口大骂,可是再一想,自己还什么资格骂别人?
  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