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侠义_第203章 偷梁换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03章 偷梁换柱 (第2/2页)

失就不止是代郡了!
  所以我个人认为:
  以割地做为换取休养生息的缓兵之计,对赵有利。
  俗话说:
  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  勾践入吴为奴三年,卧薪尝胆,终报会稽之耻,何况赵失代郡后,还有一多半国土呢。”
  赵王点点头:
  “先生之言有道理,不过割地和谈之后,秦国是否就不再攻打了?”
  楼缓咧咧嘴:
  “这可不敢保证,据臣了解:
  秦王的性格是服软不怕硬,谁向他亲近他就对谁好。
  就三晋来说,贵国惠文王时两国约为兄弟,关系密切,所以没发生过较大的冲突;
  相比之下,韩魏疏远,就屡受征战;
  这次您是上了冯亭的当,自己引火烧身,向秦挑衅,秦王自然要把赵当做头号敌人。
  由此可见,今后是否还有战争,只取决于您对秦的态度是敌对还是亲善。
  韩、魏恭顺如子,赵却杵倔横丧,您说秦王会以谁为敌,以谁为友?
  所以各国现在都是攀比着讨好秦王,惟恐落后,力争出头。
  您也听说了吧?
  为了向秦祝贺长平大捷,各国的赠礼,一家比一家丰厚,惟赵与秦结怨最深,却毫无表示。
  秦王能高兴吗?
  以后事态的发展变化,只能说是‘事在人为’。
  大王愿意走到哪一步,非臣所以预料。”
  楼缓果然是个伶牙俐齿的说客,偷梁换柱的好手。
  隐去秦国掠夺别人的恶行,反把引起战争的责任归咎为各国对秦表现得不够殷勤。
  其引导作用,不言而喻。
  虞卿笑了:
  “依楼先生之言,各国同秦王如父子,谁最孝顺,就能讨得欢心,相对差的,便要挨打。
  所以都得比赛地看谁向秦王贡献的财货、土地最多,以求活得平安。
  只是,六国终日看秦王的脸子行事,活得也未免太累了!”
  楼缓装模做样假做无奈似的叹气:
  “唉,没办法呀,谁让人家最强大呢!”
  虞卿仍留一丝笑意:
  “如此说来,秦王的‘友好’只是用来换取别人的贡礼,毫无真情实谊:
  今天送的多,就是好朋友;
  明天送的比别人少,便成了敌人,用烧杀抢掠来给你警告;
  对于他,战争与和平都是他用以增加财富、扩展疆土而交替使用的手段。
  您所说的‘事在人为’无非是教导我们今天送万金,明天献十城来表示自己对秦王的恭顺,求得他一时的宽容。
  但是,财物与土地是有限的,总有被献完的一天,而秦王的贪欲是无底洞。
  到了最后,没有了土地,没有了人民,您的‘国家’还在何方?
  这岂不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喂壮了敌人,换来取自己的灭亡吗?
  有一个卖肉的,晚上回家遭到一条狼跟着他。
  屠户想,准是它饿了,就割下一块肉给它,狼果然叼到路边去吃。
  但吃完后又追上来。
  再扔给它一块,狼便再停片刻,然后继续追。
  而且吃了肉后追得更加有劲儿。
  最后,屠户的肉扔光了,狼就朝他身上扑去……
  秦国就是这样一条狼,它贪得无厌,要吞尽天下。
  而您所谓的‘事在人为’之妙处,就在于秦王连手都不用动。
  只须坐在那儿等着我们一块一块地往他嘴里送!
  楼先生,您可以不必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,但您起的作用已经可以证明您是在为谁服务吧?”
  楼缓见自己的面目被揭露,知道已经不能达到目的。
  也暗暗承认自己不是虞卿的对手,继续留下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,便起身向赵王施礼:
  “虞先生果然怀疑臣是秦国派来的,臣只得告辞,将来如何,你们自己走着瞧吧。”
  说完,转身就要走。
  “请留步!”
  虞卿却又把他拦住:
  “请转告秦王,割出代郡,邯郸失去依托孤立难存,等于不战而降。
  所以不能答应。
  但在正常范围内的和谈条件,我们可以接受。”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