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侠义_第205章 再倡“合纵”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05章 再倡“合纵” (第2/2页)


  “老将军忠心义胆,国难当头之际,绝不会计较个人恩怨。
  当然,得派人去请。”
  “代郡与邯郸互为犄角,非常重要,却不给兵马军械,李牧能顶得住吗?”
  “没问题”乐乘代答道:
  “李牧是代郡人,对当地情况熟悉,又有威信,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持;
  代地之民经常与入伍的林胡作战,锻炼得勇猛强悍。
  老少妇孺都能打仗、兵民合一。
  不必另拨给养,虞先生的这个方案非常正确。”
  虞卿补充道:
  “李牧的主要任务是牵制秦军以减轻邯郸受到的压力。
  除非因邯郸失守而迁都,一般情况下他要以骑兵游击战为主。
  快速进攻、快速撤离。
  不和敌军长时间的纠缠,也不必在乎城邑的存失,用当地民兵最有利。”
  “第二点,要尽快地积极争取外援。
  秦对赵志在必得,再次来攻的势头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。
  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,不可能长期坚守,所以必须再倡‘合纵’之说。”
  平原君叹口气:
  “谈何容易!韩、燕国力太弱,便有援救之心,也是杯水车薪,无济于事;
  齐、魏一向媚秦;
  楚也被打得成了惊弓之鸟。
  在目前的形势下,就更没有人愿意为援救残破之赵而激怒强秦了。”
  虞卿摇头:
  “虽然如此,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,事在人为,努力争取嘛。
  首先,我们可许以优厚的报酬,不要吝惜。
  这与赂秦不同:
  给秦国如入虎口徒以资敌,反倒增强他打击我们的力量;
  赂各国则能解灭亡之危,度过难关后还有收回的可能。
  其次,这一战,不同于以往秦赵之争,而是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。
  各国虽然惧怕秦国,却也懂得赵亡后他们也次第不保。
  在自己也面临严重威胁时,他们不应无动于衷。
  再说,您与信陵君是郎舅之亲,同春申君的关系也很好,您亲自去求他们总不会见死不救吧?
  尤其是信陵君的能量很大,有他出面,就更有希望。
  可惜因为魏齐之事我已誓不与他再见,楚魏两国由您负责,其余三国我去。
  事不宜迟,未雨绸缪,等战火燃起再去抱佛脚就晚了。”
  迫于秦国的实力和其扩张成性,各国畏惧是必然的,但畏惧可以引出两种结果:
  或者日益屈伏,最终被灭亡;
  或联合抗争,保持七国力量的均衡,以免因一国被吞并而使各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,面临同等命运。
  在一定条件下,给以正确的引导,就能使趋势从“屈伏”向“斗争”发展。
  实际上,虽然秦国又膨胀了许多,但六国力量之合仍然大大超过他。
  所以“合纵”政策才能时危时盛地延续了近百年。
  遗憾的是,各国都是在危难之时才想起要抱这个“佛脚”,所以终究难以凝集成一个巨大力量。
  虞卿此时已成为领导赵国抗秦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,出于工作需要,平原君再次主动把相国这付重担交给了虞卿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