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清穿之风雨同治(03) (第3/4页)
十分的满意,身为养母兼嫡母的慈安太后反而对翁同龢很不满意。 和着季言之对翁同龢的看法相同,慈安太后也觉得翁同龢这个人,没有做决断的魄力,经常习惯用书本上讲道理的方法去做事。 而且相较于会纸上谈兵的赵括,翁同龢这个人是做也有一番道理,不做也有一番道理。反正怎么着,他都有道理。自以为哪边都容易讨好了,实际上哪边都不讨好。 既然季言之开了这个口,希望帝师多多益善,所以同样不怎么喜欢翁同龢的慈安太后也就顺势开口,和着慈禧太后商议起另外三名帝师的人选。和着季言之认为‘等边三角形稳固’不错不同,慈安太后、慈禧太后两位国母,则喜欢双数。 季言之这个熊孩子不是说了帝师也要多多益善吗,反正皇家又不是出不起‘高额的授课费’,那就一次来四位帝师,轮流授课,看那熊孩子还有没有整不完的歪理邪说。 季言之的确有满肚子的‘歪理邪说’,甚至怨气想要发泄,但是鉴于公开发泄容易找抽,所以四位帝师轮流开始授课后,季言之开始了认真学习、天天向上的日常。 至于朝政,依然是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,季言之除了在‘外交’上异常坚持不准提‘借师助剿’的决策外,一旦采取的是养精蓄锐外加放任自流。没办法,还是那句老话,他年龄太小了。 被称赞早慧的康熙老爷子六岁继位,不也被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的好久年,直到十三岁大婚以后才亲政的吗。 而他要吗效仿康熙老爷子十三岁大婚然后亲政,要吗像历史那样,等到死,一直口头上说着要归政于他的慈禧太后也没有归政的想法,还在他病榻前暴打他媳妇。 后面一种季言之肯定是不会选的,死也不会选,所以他目前能够做的除了暗中发展势力外,就只剩下等待长大了。 同治元年(1862年)正月,李鸿章练成淮军。 同治元年(1862年)正月,太平军远征西北。 同治元年(1862)二月初四日,让季言之差点呕得想吐血的事情发生了。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《陆路通商章程》。该章程的签订,开了陆路通商减税之恶例,使中国在税收方面遭受严重损失,并为沙俄侵略者对我国西北、蒙古及东北地区进行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渗透创造了条件。 同年五月,太平军与清湘军交战。这场战役持续很长一段时间,最终以太平军缺衣少食而在十月初五这天主动撤兵。 这是同治元年发生的事情,除了左宗棠成立“常捷军”外,还有季言之终于长大了一岁重要。 至于同治二年—— 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兆头,先是清军收复原先沦陷于太平军的苏州,随后江苏巡抚李鸿章上奏,请求朝廷开设广方言馆。 共同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经过和军机大臣们几方讨论,终于在季言之翻白眼,以王之蔑视诽谤道:“唧唧歪歪个没法,果然应了娘们就是啰嗦这句话。” 够资格参加小朝会的军机大臣们:“……” 慈安太后:“……” 慈禧太后额头上当即就冒出了青筋,这破孩子,又是从哪儿学的。这地道的老东北口音,可让慈禧太后体验了一把‘儿子太熊,好想当众抽他,但是不能’的憋屈感。 “皇帝!” 慈禧太后揉了揉太阳穴,精神又开始不济,想来虚弱药丸已经发生了作用。 因着慈禧太后好东西不断,后来季言之又想着需要靠慈禧太后压制慈安太后,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成长,所以季言之后续就没有继续喂慈禧太后虚弱药丸,反而喂了五分之一具有解毒效果的药丸,让慈禧现在还能够参与处理政务,就是不能被气,一气就脑子发昏。 但这可能吗? 别的不说,就说季言之这个熊坑熊坑的坏孩子,一天不按顿头气她都是好的了。 好比如现在,慈禧太后感觉恼火瞬间将自己紧紧包围后,先是精神不济,然后就是一阵眩晕。 这才不算,季言之还抓住了机会,很关怀的道:“两位皇额娘可是累了?要是累了今天的小朝会就开到这儿吧。对了麟魁,刚才说到哪儿去了。” 麟魁躬腰,显得很恭谨的道:“说到到底允不允李(江苏)巡抚所奏的请开设广方言馆。” 季言之端正了坐姿。虽然身高年龄只能坐在龙椅上的他小短腿在半空中晃哒,不能脚踏实地,但讲真季言之这么做了以后,气氛严肃了不少。嗯,至少季言之是这么认为的。 季言之严肃的问:“什么是广方言馆?” 麟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