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侠义_第200章 指点迷津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00章 指点迷津 (第2/2页)

君,食禄万户,妇孺皆知、名扬四海。
  一旦再平定六国,其功最高,您将怎么对待他?
  按秦之法,有功必赏,但再高其位,总不能封王、再广其禄,不可使其敌国。
  如果可以这样封赏,他将能与您平起平坐,岂不是一国二主?
  您的子孙与他的后代能长久相安吗?
  若不再封赏,他必生怨,持功而骄;
  尾大不掉,遗害无穷,终是后患。
  所以自古‘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’,并非君上绝情,实乃形势所逼也。
  白起功不可没,臣愿他善始善终;
  大王处置有方,君臣和谐,也可免落‘寡恩’之名。
  臣出此‘分功’之议,实是为您与白起的君臣情义,还请大王三思。”
  武安君是秦国的骄傲,现在已成为全国军民心目中的偶像。
  但他的功越高、名越盛,也就越加成为哽在秦王和范雎喉间一块能生长变大的骨头。
  即使他们之间没有派系分歧,苏代没有提醒,他们早晚也非把这块“骨头”吐出来不可。
  只是秦王觉得白起还有可利用的价值,而范雎则认为己不能再用他了。
  范雎的顾虑很有道理,秦王沉思良久,才点点头:
  “可以不用他了,不过他报告说部队已休整完毕,只等补充一到就可以进军邯郸。
  现在撤回,岂不半途而废?”
  范雎摇摇头:
  “他现在只是让将士们短暂的休息了一段时间,还谈不上休整。
  打了近一年,兵力、物资都消耗很大,没有得到补充之前已是强驽之末。
  支援长平大战,您亲自主管后勤军需,可说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。
  应该知道现在国库已是提襟见肘,不能满足他的补充要求。
  他怎能立即攻打邯郸?
  至于按他的设想,取邯郸,灭三晋,进而平天下更不现实。
  六国虽弱,要想胜利地完成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,也需十年以上的时间。
  如果连年进行这样的大战不得喘息,秦国再强,国力也难以为继。
  所以臣才制定‘远交近攻’之策,分步实现,逐渐扩大!
  白起贪功急进自有他的目的,并不一定于秦有利。”
  秦王还不甘心,苦笑一下:
  “可是咱们消耗了这么多的人力、物力。
  虽说消灭了赵军主力,但除了上党十七城,并没有其他收获。
  就这么撤回岂不是得不偿失?白瞎啦!”
  范雎一笑:
  “臣岂肯做赔本的生意?
  撤军之后,还有第二步计划。
  利用长平大胜的威慑力量对各国展开政治攻势,开一个‘祝捷大会’让他们来庆贺。
  当然得带礼物。
  财货之外,为主的是要土地,这是第一笔收获;
  以后就可以逐年找理由让他们上贡,有赵国做榜样,谁敢不从?这叫两获。
  如果能不用战争通过‘自愿奉献’就把他们一口口地吃掉,岂不更妙?
  当然,还得做攻打的准备。
  因为割到太疼时,他们就不听话了,所以得国力恢复后仍然出兵灭赵。
  赵国虽然损失惨重,但经过多年全民皆兵的训练,正规部队以外的百姓也有一定战斗力。
  尤其代郡地广物博,民风勇悍,是他们重要的后备基地。
  在这次战争中受到的影响较小,在向赵出兵前,我们可以放出‘和谈’的风儿去,但条件是割让代郡。
  然后再从上党、阏与直捣邯郸,自代郡攻其腹地,费不了多大力气就能把赵消灭。
  您看,这样安排是赔还是赚?”
  秦王大喜,抚摸着范雎的头顶笑了:
  “这里面的智谋,真是取之不尽啊!”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