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13章 不宣而至 (第1/2页)
毛遂貌似悠闲,其实一直在认真谛听台上的来言去语。 平原君所讲的那些道理倒是不错,但矛盾的焦点在于楚王实在让人家给打疼了。 挨打时又得不到依靠和庇护,现在当然不愿介入秦赵之间的冲突; 而平原君强调的是拯救赵国,甚至对楚王进行指责,楚王怎能听得进去? 平原君需要确定立场,调整重心。 但在二人激烈争辩时不便中途打断,所以毛遂要等待时机。 台上,平原君讲古比今,没话找话,说得口干舌燥,汗流满面; 楚王则越听越不耐烦,往往很不客气地反驳回去。 终于,僵住了…… 突然,一个矮瘦汉子,一手按住腰中佩剑,一手提起长袍的下摆,不容卫士们拦阻,一步跃过几个台阶。 大鸟般飞速纵跳到台上,大声说:“ ‘合纵’的利与害,两个字就能确定,为什么从早至午还议不出结果来?” 语带训斥。 楚王大怒: “什么人?如此无礼!” 平原君心里暗暗叫苦: “正在气头上,你还来火上浇油?” 为了表示歉意,连忙陪笑代答: “是臣的门下客。毛遂! 还不快请大王恕你唐突冒犯之罪?” 楚王听说只是个其貌不扬的门客,气更大了: “寡人和你主人说话你插什么嘴?滚下去!” 毛遂毫不畏惧地扫了围上来的卫士们一眼,手按剑柄反而向前大跨一步,沉着脸说: “门客也是‘客’,您应以礼待之,凭什么在我主人面前呵斥我? 仗着人多势众吗? 您应该知道,士可杀而不可辱! 对士无礼是要付出代价的!” 说着,又跨进一步,与楚王已是面对面,剑也出鞘寸许。 平原君和春申君都急忙站起想要拦阻。 楚王也大吃一惊: “你,你要干什么?” “让他们退下,向我道歉,否则,臣将以颈血溅大王之身!” 真把客人逼死在自己面前,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传出去在天下舆论中都于名誉有损。 楚王被毛遂这种大无畏地气概所震摄,竟然嗫嚅道: “请勿莽撞,全都退下。 寡人刚才的态度不、不好,还请先生不要,不要在意。” 让楚王气势萎落,已达到目的。 毛遂也弃剑施礼: “望大王恕臣不宣自来之罪。” 这是一种口才艺术,把刚才几乎流血拼命的形势轻轻以“不宣而至”遮掩过去。 “然臣此来,实也欲为大王谋也! 大王可能认为赵国打了败仗元气大伤,不得不向楚乞援; 而您不愿代赵受累,所以不肯加盟‘合纵’。 这就错了。 我们倡议‘合纵’,不仅是为了赵,也是为了楚,为了秦以外的六国。 长平之战,赵国确是吃了大亏,然而痛定思痛,才明白惨败的原因是离开了‘合纵之盟’。 岂止赵国,‘合纵盟’散后,哪国没受秦害? 三晋频频,数不胜数; 齐失馆陶,燕献中阳,最惨的,恐怕还应属楚国: 楚之祖先曾为周王老师,称王也最早。 文、武、成、庄之时数代据中国之半。 拥地近万里,甲士逾百万,威震中原,多次主盟,至怀王时犹任‘从约长’,其势之盛,无出其右者; 秦本牧马贱役之后,人不屑顾,仍得窃据一隅,悄然崛起。 乘天时、地利而燎原,遂成天下之患,竟遣竖子白起率二十万袭楚。 一战破郢都,再战破夷陵,三年中连下楚七十余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