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13章 不宣而至 (第2/2页)
撼楚社稷、扰王祖灵,致使楚儿闻‘秦兵至’而止夜啼,大人更是吓得心惊胆战,不待解裤而尿。 其仇其恨,何止‘不共戴天’? 这是千秋万代都不能忘记的,连外人都为楚扼腕叹息,深以为耻。 大王您就真的无动于衷吗? 不必遮盖,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,精锐之卒十不遗一。 我们家家都有亲友殉难,但我们还没有败到丧国弃家到处流浪避难的地步。 还可以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战斗。 赵民尚武,即便各国都缩头曳尾,到必须时,妇女老幼都能组织起来与敌人血战到底。 保卫邯郸,保卫赵国! 退一步说,就是最后一个人都拼光了,赵国的君臣百姓也是英雄的死! 死得光荣,死得壮烈! 不敢与秦斗的,也许能苟延残喘多活几年,却会永远肩负耻辱,使子孙万代为奴! 坦率地说,我们确实希望促成‘合纵’之盟,得到外援的支持,减轻孤军奋战的压力。 但更重要的是,还是想合六国之力报复暴秦欺凌我们的仇恨。 事实告诉我们,只有在‘合纵’的大旗下联合起来,才能打败强秦。 这并不是陈词滥调。 大王,您愿意加盟,多一份力量,当然最好,我们欢迎; 您不同意,合三晋之力,再加燕齐,仍可成‘合纵’之势,使秦不敢妄动。 但到那时楚国独处‘盟外’,国单势孤,必然会成为秦王惟一可欺的对像。 您认为他还会同楚保持‘友好’吗? 恕臣直言,恐怕您将永无宁日了,勿谓言之不预也。 所以,是与天下合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去向秦复仇,还是龟缩一隅等着灭亡? 何去何从,臣还是认为两个字就能确定。 何必像老太婆那样絮絮叨叨,翻来覆去,说个没完? 大王,一个国家的兴衰,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奋起进取的精神。 成汤以七十里而灭夏桀,周文王由百里之国发展到臣伏八百诸候。 原因只在于他们能根据当时形势,积极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。 获得多数被压迫者的拥护,从而形成统帅的威摄力量。 楚国现在还五千多里土地、六十万精兵锐卒。 再加上五国之力,何事不可为,岂惧区区一秦乎?” 毛遂侃侃而谈,直说到台上台下、君臣将士,无不肃然敬听,惟恐漏下一字半句。 这番话,有理有据,合情入耳。 不否认赵的困难处境,却又不失赵国的尊严; 着重于“合纵”对六国的重要作用,暗示了对楚国未来前途的利害、影响; 既搔着楚王的痒处,又捅到他的痛处,有说教、有启发、有鼓励、有鞭策。 给楚王上了一堂深刻生动的“教育课”。 其实,楚孝烈王何曾忘记毁郢都、烧祖坟,怀王囚死秦国; 自己也几乎有家难归,差点儿不能继位这些切齿大恨! 无非是因为畏惧秦国强大,不敢跟他拼命而已。 而且,正如毛遂所说,楚国的实力虽不如以前,但在列国中仍排前三名。 果然能乘“合纵”之势压倒秦国,楚国重振雄威,再坐头把交椅也大有可能。 现在毛遂把这一切都摆到桌面上: 是做英雄,还是当狗熊? 几乎是逼着他马上当众表态。 满腔的热血已经激荡沸腾,堂堂楚王,岂能当狗熊? 毛遂话音刚落,他呼地站起,激动地指着毛遂: “有你这样的人,赵国就绝不会灭亡! 寡人决定加盟‘合纵’,倾力抗秦!”